锦州苹果廉政文化网欢迎您!
 首 页 景区风貌 网上展厅 参观动态 苹果故事 七进七创 工作园地 法规课堂 警钟长鸣 廉政风采 清风文苑 家规家训
清风文苑
理论研究
廉政书画
廉政文章
廉政漫画
他山之石
小小说
廉政公益广告
 
  廉政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清风文苑 >  廉政文章  

好雨知时节

时间:2016-04-06 09:12:00      来源:人民日报      点击: 【字体:

 

   我国大部分领土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温带,一年有春、夏、秋、冬鲜明的四季划分,而春是四季之始。因为,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,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是大自然新一轮的生命循环的开始,《淮南子》“春气发而百草生”所说的就是这一自然现象。

  在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循环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气候要素中,春雨是最关键的因素。尤其在古代农耕社会,春雨对人们的生产、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 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是春耕和播种的季节,及时的春雨无异于人们的生命之水,耕田、选种、播种等都要根据春雨的早晚、降水量的多少而定。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中,春季节气中的雨水、清明、谷雨,这三者就都与春雨有关。 

  春天的风调雨顺关系着全年的收成,甚至是民生和整个社会的安定。因此,人们把春雨视为神灵,顶礼膜拜。历史上,春旱时有发生,于是,人们便对天祈祷,祈祷天降甘霖,惠及苍生,《诗经》中就有对隆重祈求春雨的场景的描述。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,还常常出现久旱得雨时人们欢呼雀跃、奔走相告的生动情景。春雨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果腹之愿,祈求春雨和庆贺春雨的活动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
  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少以农耕为题材的画作里,春雨成为这些画作的生动背景。譬如古代有很多题为《一犁春雨图》的画幅,画中,蒙蒙春雨如膏般滋润优渥,辛苦劳作的人们无不充满了对丰年的憧憬,洋溢着恬淡自足的生活气息。

 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而言,春雨的意义不仅反映在农业生产、生活方面,也反映在文化方面。尤以在文学方面的表现最为集中。数千年的漫长经历和切身体验,使我们的民族建立起对春雨的特殊情感。春雨如膏如饴,泽润着经冬的土壤,及时的春雨饱含着人们对丰收的殷殷期待。因此,在一年四季的雨中,春雨常常是最能激起文人创作欲望的自然景象。各类文学作品里,文人极尽描写与赞美之能事,生动美妙地展现春雨带给人们的欢欣与希望,抒发对春雨的美好感受,赞美春雨对大地的普惠。

  早在《尔雅》《淮南子》中,就把春雨称为“甘雨”,《左传》中还把春雨形容为“膏雨”。这些描述一方面表明春雨的润泽,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珍贵。“膏”“润”“甘”等字眼成为文学作品描述春雨的常用词。“春雨如膏”更成为古代科举考试常见的诗赋考试题目。

  著名诗人杜甫、陆游、杨万里、范成大、苏轼等,也有描写歌咏春雨的诗篇,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为人喜爱,传颂不已。譬如,唐诗里的“昨夜一霎雨,天意苏群物”(孟郊),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”(杜甫),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”(韩愈),宋诗里的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(僧志南),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(陆游)等,都已成为历代传颂的佳句。这些名篇佳句之所以流传至今,除了与诗人高超绝妙的艺术创作手法密不可分,还与中华民族对春雨普遍喜爱的浓重情结有关。

  而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,还逐渐产生了一些固定的话语表述方式。比如“一犁春雨”,就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春耕题材作品常见的词语:宋代苏轼“归去,归去,江上一犁春雨”,袁甫“一犁春雨趁农耕”,吕祖谦“一犁春雨沃桑麻”,金代元好问“一犁春雨麦青青”,元代胡天游“一犁春雨土如酥”,明代费元禄“一犁春雨占丰年”等等,无不体现了人们对春雨滋润田畴、惠及苍生的热情赞美,洋溢着淳朴舒润的农耕文化气息。

  春雨的重要性也使之成为人们形容美好事物的惯用物象。历史上,文人、士大夫为了纪念父母,修建了很多堂、轩、亭等,他们多以春雨命名这些建筑物,如“春雨堂”“春雨轩”“春雨亭”等。这是把父母之爱、父母的抚育之恩比喻为春雨。走进轩亭,如沐春雨,俯仰之间,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亲情的温暖。

  父母生育、抚养子女就像春雨滋养万物,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。因此,人们把父母之爱、父母的抚育之恩比作春雨,亲切而通俗。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,庾信《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少保豆卢永恩神道碑》中写道:“是知春雨润木,自叶流根。西伯行庆,推存及没。”其他如明代沈周《对春雨》中也有“春雨父母情,惠物侔爱子。润被发华妍,长养助欣喜”。陆云龙《寿魏邑侯文有歌时癸酉三月》中有“美哉,春之雨!物也,玄黄为大;父母,春其代大,父母以父母品汇者哉”。

  除此之外,古人还以春雨来比喻君臣关系、师生关系。

  春雨润物,化育生机,为万物带来蓬勃活力,与师德、教化也有相同之处。因此,人们也常把政教感化或道德境界比为春雨润物,赞美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。“德披春雨,教拂秋霜”“杏坛化雨,程门春风”“孔席之春风,周庠之化雨”“坐春风,沾化雨”……都是人们赞美师恩、歌颂教化的经典之说。

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,对春雨喜爱与重视的深厚情感,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。春雨已经成为能够唤起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,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文化共识与美好记忆。(渠红岩)

 

 

版权所有 锦州苹果廉政文化中心  免责声明  地址: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果树农场南山一村88号
电话 :3786869    邮箱 jzpg1234@163.com(网站专用) jzjwxjs2388857@163.com
网络技术支持  辽宁维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  互联网信息备案号  辽ICP备14005436号-1